省察克治与知行合一如何理解(王阳明省察克治)

生活 0 669

王阳明的作品中,“立志”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见其非常重视立志,一再强调立志之重要性。从早年授徒讲学到晚年开门弘道,先生反复教导门人弟子,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立志。他讲的志不是当多大官、发多大财、成多大名,而是指如何做圣人,将人生道德修养达到至高境界。

01 夫学,莫先于立志

他认为立志是为学头脑,是学问的根本。工夫中如果出现困忘等问题,是立志不真切的缘故。“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学问要先立志。“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问不成的重要原因在于不能立志,立志是在为学问指明方向,不立志则无方向。

省察克治与知行合一如何理解(王阳明省察克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壤惰,万岁情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相当于我们所讲的“理想”,侧重于成为怎样的人。孙中山讲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说,立志不仅是为学的前提,还是安身立命之本、事业成功的基石。

02 立圣人之志

王阳明认为立志要立必为圣人之志。“何廷仁、黄正之、李候壁、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壁起而对曰:‘琪亦顾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顾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史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此,不觉悚汗。”。

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他这样告诉养子王正宪:“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钞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

03 立志贵专一

而且立志贵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实现志向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心不能被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牵着走。“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譬之弈焉,弈者,其事也;‘专心致志’者,其心一也;‘以为鸿鸪将至’者,其心二也;‘惟弈秋之为听’,其事专也;‘思援弓缴而射之’,其事分也。”。

立志时间长了之后,人心便能够自然常存此志向。王阳明认为,立志之后,就要朝着志向一心一意下功夫,不要去过分关注成果。只要功夫扎实,实现志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匆作技想,匆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04 立志后,教你如何把心静下来

人类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停奔走,向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请教,传播自己的学说,比如柏拉图。另一种是不喜欢走远路,只是安静地坐着,从自己心坎上说起,比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王阳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静坐有很多门道。首先要有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安静,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要将身体安放好,也就是静坐的姿势。

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用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

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王阳明要人静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

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王阳明则认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实在难。比如一念虽知好坏,然不知不觉就流走了。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

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在静坐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揪出一个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这就不是诚意了。那我们的静坐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05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

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第一是分析,我有什么私欲;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静坐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意思是:我们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