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最好的一首诗(最著名的咏竹诗)

百科 0 516
《咏竹》 【宋】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咏竹最好的一首诗(最著名的咏竹诗)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译文

不管是在亭台楼阁还是在山林之间,喜爱竹子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供出的千亩阴凉吗?

竹子尚未破土时,就从骨子里带有气节了;及至长成凌云之高,也无骄傲之心。

你知道吗?葛陂之竹(龙须竹),早已化龙而去;嶰谷之竹,可以制成十二筒以听凤之鸣。

在这月朗风清的美好夜晚,可叹只有王子猷才是“我”的知音。

注释

葛陂:即龙须竹。劈为篾,平细柔韧,宜作马鞭。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记载,费长房遇到仙翁壶公,壶公给他一竹杖让他骑着回家。倏忽之间他就到家了,把所骑竹杖扔入竹丛,它化为青龙而去。

嶰谷:也写作“解谷”。昆仑山北谷名,传说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以制乐器。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徐庭筠的一首咏竹言志诗。诗的本质是言志。写竹子只是借助的一种手段,言志才是最终目的。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不一般的“竹子”。一般人看“竹子”总是从外在角度看,而诗人却能看到竹子的内在,找出竹子最大的优点在于“有节”“虚心”,且通过典故,自然道出了“竹子”不同流俗的高贵品质,以及自己傲岸不屈的高洁志向。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首联是说,不管是在亭台楼阁还是在山林之间,喜爱竹子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供出的千亩阴凉吗?这是写“竹子之外在”。竹子的外在,给人提供阴凉,谁都看得到,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些大树同样可以做到。首联只是为下文作铺垫而已,切不可止步于此。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颔联是说,竹子尚未破土时,就从骨子里带有气节了;及至长成凌云之高,也无骄傲之心。这是写“竹子之内在”。“有节”对“无心”,道出了竹子有气节、虚心的内在品质。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颈联是说,你知道吗?葛陂之竹(龙须竹),早已化龙而去;嶰谷之竹,可以制成十二筒以听凤之鸣。这是写“竹子之志向”。

“葛陂”句,出自一个典故。晋葛洪《神仙传·壶公》:“房(费长房)忧不得到家,公(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

“嶰谷”句,出自另一典故。据《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记载:“黄帝使泠纶(人名,亦作伶伦 )……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

苏轼诗句,“譬彼嶰谷竹,翦裁待伶伦 。”说的也是这个典故。无论是葛陂之竹,还是嶰谷之竹。它们的志向向来都那么高洁脱俗,与龙凤相伴,与仙人往来,不染尘俗,坚守品格,傲岸凡间。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尾联是说,在这月朗风清的美好夜晚,可叹只有王子猷才是“我”的知音。这是写“知音之难觅”。

此处出自“王子猷看竹”的典故,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雪夜访戴”。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正厅)坐相待。王(子猷)肩舆(乘轿)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返还)当通(通报)。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子猷)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大书法家王子猷率性爱竹的故事着实让人忍俊不禁,世间竟有如此痴竹之人,为竹而来,为竹而去,简直潇洒至极,使人不禁遥想魏晋竹林七贤之林下风范!

从道家角度看,气节即是要求——人要有“虚而不屈”这种精神修养,才能在“动而愈出”时完成自己的理想,不然的话,很可能会为了名利而出卖自己。而从儒家角度看,气节即是要求——人要有“饮水,饭蔬食,曲肱而枕之”这种“固穷”的极简修养,才能在“用之则行”时完成自己的理想。道家和儒家,在气节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

竹子是有气节的,人亦如是!当人生中遇到艰难苦恨时,也要能做到“固穷”“守志”,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