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全文及解释(弟子规一一入则孝)

百科 0 911

引言:首先从身边的家庭生活开始学习,从关爱和孝顺父母开始。“百善孝为先”,离此道则不敢说具备真正的道德品格。“入则孝”主要体现仁德的内容,其德性要求我们:仁慈柔容。如果我们不注重修养仁德,就容易养成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气常生、白眼冷对等不良习性。这些不良习性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家庭生活的和睦,还会影响社会生活,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和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善应 【德解】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及时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让父母焦急等待是不可取的。《德道经》第二十六章《无难》有言曰:“为大于其细也。”一些细微表现,往往可以探究到德性的丰厚或者缺损情况,而“入则孝”的内容不仅和我们的孝悌(仁德)相关,还与我们的五德之“礼德”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慢慢悠悠的才应答,就是对父母不够恭敬,“礼德”就有所缺失。而缺失礼德,我们就容易形成性情急躁、无理争胜、记恨憎人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此我们的德性就会有所缺失。所以我们要重视细节,注意修养圆明的礼德。这不仅需要我们对照检查自己的仁德表现,还需要对照检查我们的礼德表现。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事交代我们去办,要及时着手或动身,不可无故拖延或推辞偷懒而让父母失望。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不能及时为父母解决的,要恭敬地说明缘由,请求父母的谅解和宽容,一有条件就尽快办理。

弟子规入则孝全文及解释(弟子规一一入则孝)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要恭敬并用心听讲,虚心接受父母的谆谆教诲并以一颗感恩的心身体力行。这也是我们尽孝道的一些具体表现,做好这些,利于修养我们的仁德。

“父母责,须善应”。面对父母的责问和责罚,需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努力使父母宽慰和平静。关爱和尊敬父母关键在于心,时刻以是否符合德性标准为前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善巧应对之,而不是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或惟命是从,如此才是真正的孝顺啊!因而“善应”才是执两用中、两全其美的方法,古代的舜对父母的孝顺方式,堪称楷模(参见附注《二十四孝》第一孝之孝感动天)。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德解】

“冬则温,夏则凊”。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穿得是否温暖,要及时留心是否需要为父母添衣添被等,还要留心父母的居室是否足够暖和,以确保父母居住得相对舒适。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住得是否舒心,需要增减哪些家居用品等。总之,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里的黄香,为了让父亲睡得安稳,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参见附注《二十四孝》第十二孝之扇枕温衾)。父母以慈爱之心对待我们,为人子女常怀感恩之心,以仁德之心应之,以孝顺之心报之,道德齐家,则福泽绵长。

“晨则省,昏则定”。早晨起床之后,如果父母已经起来了,就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如果我们早起,父母还在休息,我们就要保持居室的安静,不要影响父母休息。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或多或少地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最重要的使老人家放心。

“出必告,反必面”。外出离家时,需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让他们心中有数而不为我们担心。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居有常,业无变”。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而有规律,而且对于所从事的职业,不要随便改变而让父母担心。如果工作调动或改变,要事先告之父母并说明缘由以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做到这些,不仅体现了仁德特征,也表现为秉规持范、明白道理,是礼德良好的表现特征。古人在孝悌之仁德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吸取其精华,在现代社会,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孝顺,如果不在父母身边,尽量创造条件时常回家探望,实在不能时常回家探望,也要时常电话问候,关心父母的健康及生活情况等,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要培补我们的仁德,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

事虽小勿妄为苟妄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德解】

“事虽小,勿妄为”。纵然是小事,也不要胡乱为非,不要做违法背德的事情。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细微之处更是检验我们的试金石。因此,无论大小事,谨言慎行,要始终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规范在“德一”的状态。

“苟妄为,子道亏”。如果胡乱为非,就违背了为人的道德标准,违背了公民应遵守的义务。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以德为本,修持仁、义、礼、智、信五德,知德、守德并用“德一”来应对万事万物,尽量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这是大孝啊!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善巧劝终无怨 【德解】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只要合情合理,不违背德性要求,为人子女,就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欢喜欣慰,子女也就行孝于其中了。

“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所厌恶的事,要小心谨慎地处理,去除不合德性要求的事,避免其影响到父母的情绪。包括反省自己的诸多不足甚至去除坏习惯,我们的进步和提高,父母也会为之感到欣慰。当然,我们要始终以德为检验标准,一切以德心应对,并注意运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做到真孝、真爱父母。

“身有伤,贻亲忧”。《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保重自己的健康,不要轻易使身体受到伤害,从而让父母亲忧虑。亲情血浓于水,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幸福愉悦的心情,不仅是善待自己的表现,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体现。

“德有伤,贻亲羞”。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德性,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如果不守德性,品德有缺失,不仅是自己的不足,也会让父母操心并感到羞耻,身边的朋友也会因此感到羞耻。

“亲爱我,孝何难”。父母无微不至地爱护和养育我们,仁慈柔容、辛苦教诲、任劳任怨,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亲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谨慎地行孝,不敢让父母为我们过多地操劳忧心,这样的孝顺并不困难。

“亲憎我,孝方贤”。如果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我们一样孝顺,并且还能够遇事先责己,不断反省检点,体谅父母的心意,努力悔过迁善,并且要在适当的时机将父母不合德的行为或习惯引导直至合德状态,以德修身齐家,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使其改过向善,直至引导至合德状态。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怡吾色,柔吾声”。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柔和,和颜悦色并恭敬谨慎,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和过错,以创造良好的氛围而增加成功劝导的机会。老子《德道经》第二十六章《无难》有教导:“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在劝导父母合德向善的过程中,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孝顺,以德报怨是为人子女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

“谏不入,悦复谏”。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等到适当时机,用适当的方法,比如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关键是要用适当的方法达到劝谏父母向善合德的目的。事实上,办任何事都应当审时度势,穷通达变,开启智慧,以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应对,这才是真正的符合自然之道,也有利于事物的达成。唐太宗就曾经以善巧方法劝阻其父(详见附注)。如果我们一意孤行,那叫死脑筋,是愚昧的表现,而并非智慧之举,往往受了苦,还办不成事。

“善巧劝,终无怨”。如果采用了善巧灵便的方法还是没有奏效——父母依然听不进去,那毕竟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也依然无怨无悔。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德解】

“亲有疾,药先尝”。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亲尝汤药的故事(详见附注),古人在行孝方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现代社会,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像古人那样为父母亲尝汤药,但是我们一定要谨慎细心,体贴周到。

“昼夜侍,不离床”。如果病情严重,更要昼夜服侍,除非有人接替自己照顾父母,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调整或稍作休息,否则不可以随便离开。

“丧三年,常悲咽”。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代礼仪为守孝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居处变,酒肉绝”。行孝期间,自己的生活起居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并为他们祈福。虽然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像古人那样守孝三年,戒绝酒肉,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意,长怀感恩之心,追思、感怀父母,并以父母的德行为榜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常为他们修德、祈福,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丧尽礼,祭尽诚”。办理父母亲的丧事,不可草率马虎,应付了事;也不能为了体面大摆宴席,铺张浪费;要哀戚并合乎礼节,正其心诚其意,如此才是真孝顺。祭拜时更要情真意切,真心诚意,行为得体。

“事死者,如事生”。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对待他们在世时候的一样恭敬。时常缅怀他们,并感恩天地万物,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让我们一起“收获健康传递爱”,帮助自己和家人获得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最新资讯和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