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和丛书的区别(丛书和类书的发展)

指南 0 1282
一、类书 (一)何谓类书

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的资料,把它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类书内容广博,采择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掌故、典制、人物、事件以及其他各种资料,汇成为一书。一 股 类朽, “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

类书与丛书的不同,在于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分类也罢,不分类也罢,原书完好,不予分割。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别编排。相似之处,在于对原文”般 不作改动。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相同之处,在于:包罗百科:分门别类。其不同,则在于百科全书不是抄集,而是综合归纳,写成词条。类书属于编辑,百科全书属于著述。

类书和丛书的区别(丛书和类书的发展)

(二)类书起源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 类事之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类书的称呼,《旧唐书 ·经籍志》有“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 《新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至今。王应麟认为《皇览》是第一部类书。

《四库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古今说海》提要:“ 考割裂古书,分隶门目者,始魏缪袭、王象之《皇览》。”又卷一百三十五《事类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这一说法沿用至今。

《皇览》是魏文帝曹丕时期,由王象、刘邵等编撰的部大型类书,凡干余卷,被后人称为类书之祖。

(三)类书功用 1.查找史料

类书包罗万象,而又以摘录古书原文见长,并以类编排,这就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诸如历史、地理、典制、民俗、文艺、人物等,带来极大方便。

2.查找辞藻

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初学记》卷三《秋》在“叙事”之后有“事对”,罗列对偶词语:火流一土王, 露下风高, 木落一草衰,露叶一霜条, 日凄凄一风冽冽等二十六对, 而且一一注明出典。例如1“木落一草衰” 下注:“魏文帝《燕歌行》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李陵《答苏武书》日: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如果写关于秋天的诗,可以利用这些词藻。当然, 我们今天为古诗作注,也应从这里受到启发,应注意使用类书,找出古诗的出典。《文选》李善注的最大优越处即在于注出典型。

3.校勘、考订古书

《赵守俨文存·校史浅谈》:“唐宋类书如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等,都是我们校勘古书的重要凭借。”“如《魏书·乐志》有脱页,清代卢文昭据《通典》补了几十个字,后来陈垣先生又据《册府元龟》卷五六七把它补全,当时就引起史学界注意。这是校勘、考订古书的一个例子。

4.辑佚

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太平广记》所引古小说约五百种,原书已有大半失传,可从《太平广记》中辑出这些古小说的佚文。《二 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在明清之际亡佚,现在的本子是邵晋涵从《水乐大典》、《册府元龟》等类书中逐条辑出,排纂而成。《太平御览》 引书一千六百八十九种, 十之七八都已不传,因而大量佚书赖《太平御览》保存了若干佚文,《太平御览》就成为辑佚的宝库。

二、唐代四大类书

唐代类书,多已亡佚,今存者仅四大类书。即《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初学记》 、《白氏六帖事类集》 。其中以《艺文类聚》最为著名。

1.《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

此书系虞世南任隋秘书郎时所编。“北堂”隋秘书省后堂。一百六十卷的《影宋北堂书钞》是迄今最完整的刻本,其五色影钞本现存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北堂书钞》 据《郡斋读书志》有一-百三十七卷,分八十部八百零一类,但孔广陶刻本仅十九部,可见多有散佚。《北堂书钞》每部之中各分子目,每一目先摘群书字句,用大字排列,再用双行小字注书名或列出原文。

《北堂书钞》引书八百余种,诗文集尚不在内,其十之八九已亡佚,而且都是隋以前的古书,因此在辑佚方面用途很大,在校勘现存古书方面也极有用,另外其中还保存大量史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类书。

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编

本书由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者还有裴矩、陈叔达等人,唐初武德七年(624年)编成。内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等四十六部。每部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如天部下又分为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雾、虹等,共计七百二十七个子目,约百万字。本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

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有关经、史、子、集各类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种。这些古籍多已散失,现存者不足十分之一。

本书援引古籍谨严,具有特色。正如编者所言,“《别流》、《 文选》专取其文:《皇览》 、《遍略》 ,直书其事。”他认为这两种作法的流弊在于“文义既殊,寻检难一。”因此,欧阳询创新体例,则事文并举,“ 故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从而改善了以往类书的偏重类事,不重文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段的缺点:还保存了大量汉隋词章名篇,同时对保存前代散失典籍也起了重要作用。

3.《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编

《大唐新语》卷九:“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 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 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以《初学记》为名。可见这部书是唐玄宗为方便儿子学习而命张说、徐坚等编辑的类书。

书凡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子目,每子目又分叙事、叙对、诗文三部分。其叙事部分经过精心编排,把类事连缀起来,成为一篇说明文章。这与以往类书不同。

此书是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四库提要》 称:“ 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欠。”

4.《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唐白居易编

《白氏六帖事类集》又名《白氏六帖》,唐白居易编,三十卷。此书不分部类,每卷各列子日,为查找成语、故事而作。

三、宋代三大类书

宋朝官修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都是完成于宋朝初年,号称三大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编

五百卷,宋李防、扈蒙、李穆等人奉命编纂,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编者广泛采白汉晋到北宋初年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故事,按之内容分为92门,附150余类,每类的各故事均标小题,照抄原文””-段或数段,并注原文出处。本书卷首列有引用书目二百三十种,其中半数今已失传。

因此,本书对保存古典小说资料颇多积极作用。书中神仙鬼怪及因果报应内容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神仙类五十五卷,女仙类十五卷,神类二十五卷,鬼类四十卷,妖怪类九卷,报应类三十三卷。这反映出古代迷信的社会风尚与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小说的兴盛概况。清人称之为“小说家之渊海”,对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编

兴国二年(977年)李防、扈蒙等十四人奉命修撰,辑前代《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 、《 文思博要》及其他有关典籍,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成书,凡千卷,初名《太平总类》,后因宋太宗把它列为自己阅读书籍之一,所谓日览三卷,一年读毕,所以改名《太平御览》。全书分五十五门,四千五百五十八个子目。书中征引资料,先写书名,次录原文,依时代先后排列,而不加编者个人意见。所采多为经史百之言, 小说与杂说引用甚少。 因此,后人常以此书校勘文献, 辑佚古书,考订名物。

3.《册府元龟》: - 千卷,宋王钦若等编

景德二年(1005年) 王钦若、杨亿等人奉命修撰,祥符六年(1013年)成书,以典籍的渊源与文坛的宝物而命名。凡千卷,自帝王以下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此书内容与体例同其他类书不同,所辑资料均出自所谓正经正史及唐五代诏令、奏议、文书等材料,兼及《国语》、《国策》、《韩诗外传》 、《吕氏春秋》 、《管子》 、《晏 子》《韩非子》、《淮南子》 以及《修文殿御览》等书。专辑自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以部为纲,按事类和人物,分门编次。每部有“总序”,每门有“小序”,叙述部门事迹沿革,言简意赅,文笔上乘。“小序”之后,即按年代顺序罗列历代人物事迹以及有关典章文物,以供帝王阅览。

本书内容丰富,篇幅超过《太平御览》一倍以上,几乎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其中所载以唐五代史实,更为详细。书中保存了不少失传的诏令、奏议、文书等。具有较高的原始资料价值。《册府元龟》 实际上是一部史部类书。与《通典》、《会要》诸书同出一源,而内容详尽,其价值高于其他典籍。此书引文不注出处,给读者增加不少困难。

四、明清两大类书

明朝解缙等人编纂的《水乐大典》与清朝陈梦雷等人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规模宏伟,是贯通古今的巨著。

1.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编

此书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元年七月诏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修大型类书,采辑古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 “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永乐二年十一月告成,名《文献大成》。与修者一百四十七人。水乐帝认为“尚多未备”,水乐三年再命姚广孝、郑赐、解缙等重修,并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担任编校绘图等工作。水乐五年定稿,姚广孝表上,永乐帝亲撰序,认为“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定名为《水乐大典》。于是向全国征集善书人清抄,次年冬完成。

《永乐大典》的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先注读音,再录字书、韵书的解释,再列该字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然后再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辑入的图书多达七八千种。有关资料整部、整篇、整段摘录,一字不改。凡引用书名及圈点用朱色,检查醒目。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抄写全用工楷,极为端正。白绵纸,红格,包背装,十分精美。《水乐大典》 在南京修成,存放文渊阁中。

2.《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清陈梦雷等编

清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主编陈梦雷白称:“五十年来,无他嗜好,唯有日抱遗经”,决心自力编成一.部大型类书,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此书为陈氏利用王府藏书,编辑了一部所谓“牢笼三才,囊括万有”的类书三千六百余卷,名为“汇编”。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由王府出银雇人抄写,至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四月全书告成。雍正即位,改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本书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内分为六编三十二典: (1) 历象编,分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共120部) ; (2) 方舆编,分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共1197部) ; (3) 明伦编,分皇极、宫圍、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共2987部) : (4) 博物编,分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共1130部) : (5) 理学编,分经籍、学行、文学、字学四典(共235部) ; (6) 经济编,分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共450部)。

下属六千一百一十九部。内容极为广博,几乎包括了当代社会全部学问,即所谓“凡六合之内,巨细必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十亦只删一、二。”本书发凡起例于陈氏,清朝先后组织大批学者专家修订补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