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寒食节的来历故事传说)

指南 0 655

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您知道吗,四月份除了清明节以外,还有一个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其源于春秋时期,与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涯有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寒食节的故事和传说有哪些(寒食节的来历故事传说)

晋文公原为晋国公子,本名重耳。他的父亲晋献公原有三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均有贤行。然而,晋献公晚年偏宠骊姬,为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逼申生含冤自缢,又下令追杀重耳和夷吾,导致重耳和夷吾被迫出逃,开始了政治流亡。

颠沛流离,患难之中见真情

从踏上流亡之路起,重耳就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当时,随重耳一起出逃的有晋国大夫狐突(重耳外祖父)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以及赵衰、介子推等名士。出发时,大家经商议,选择了重耳母亲的故国——狄国作为流亡第一站。

重耳到达狄国后没几年,晋献公身故,治丧期间,奚齐遭刺杀,身在梁国的夷吾赶回晋国,继位成为晋惠公。晋惠公执政后,视重耳为心腹大患,竟派出刺客刺杀重耳。消息被狐突获知,他秘密派出心腹星夜驰往狄国,报告重耳。收到情报后,重耳在危急之下甚至来不及整装。为隐蔽行踪,他与随从步行出城,晓行夜宿,仓皇逃至卫国。

不料,卫国国君拒绝重耳一行入城,缺衣少食的他们只得绕城而行,甚至到了要饭的地步。这天,大家饿得都走不动了,介子推忽然捧着一钵肉汤献给重耳。重耳吃完觉得很香,问他肉从何而来。介子推说:“是臣割下自己的股肉。”重耳感动不已,不知如何报答,介子推说:“但愿公子早归晋国,除此,我还要什么报答呢?”

图谋大业,臣“劫”公子踏归程

重耳一路流亡来到齐国地界,得到极大礼遇,齐桓公还将宗室女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就是七年,他满足于安逸的生活,早已不想返回晋国。然而,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重耳的属下们决定离开齐国,另觅强援。他们来到一片桑树林密议,准备收拾就绪后,“绑架”重耳一起上路。

没想到,“绑架”重耳的一番话被正在采桑的齐姜婢女偷听到了。婢女回去密报齐姜,齐姜却嘱咐她们严守秘密,不可声张。随后,齐姜劝说重耳应胸怀大志,早日离开齐国,不料遭到重耳的拒绝。

考虑到事关重大,深明大义的齐姜请来重耳心腹狐偃。二人定下计谋,安排人把车马准备好,将武器和粮食运到郊外等候。狐偃率人藏在城里,等齐姜把重耳灌醉后,这才连人带被子一起“偷渡”出城,又一次出发了。

志向高洁,子推名节传千古

此后,重耳又经过了曹、宋、楚三国,最终来到秦国。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结束了十九年的政治流亡,返回晋国登上国君宝座,即为晋文公,从此带领晋国走上威震四方的中原霸主之路。

归国后,晋文公分封有功之臣,曾经割股奉君的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有必要得到奖赏,于是在山西绵山侍奉老母,隐居不出。晋文公为逼出介子推,不得已下令焚山。结果介子推母子宁守气节,“抱树烧而死”。

晋文公追悔莫及,遗憾不已。为了感念介子推的忠君之志,晋文公将其安葬于绵山,改绵山之名为“介山”,在介山上修祠建庙;还下令在介子推罹难之日,所有人禁生烟火、吃寒食,以寄托哀思。

从此,民间对介子推的祭祀就开始了,并逐渐演变为寒食节。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寒食,祭祀逝去的亲人。唐代曾经颁布政令,把扫墓的时间定在寒食节。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是苏轼在《寒食雨二首》里的诗句。寒食节里,乌鸦衔着纸钱。说明在古代,寒食节是扫墓的日子。

到了清代,朝廷改革历法,将寒食节与紧邻的清明节气合并,寒食节祭祀先祖的职能,则由清明节取代。

如今,虽然寒食节不再是“官方节日”,但世人却没有忘记介子推。正所谓“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子推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西北民族研究[J],2004(03):63~88.

[2]景红艳.论重耳政治流亡的成功及其策略.榆林学院学报[J],2008(05):2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