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是)

指南 0 613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那还是当之无愧的。攻灭谭遂两国、与鲁会盟、救援燕国、重建卫国,哪件事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功不可没,不容置疑。但是真正令他走上人生巅峰的是下面两件事。

齐桓公霸气十足 一匡天下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已经是那风中之烛,随时都会随着一阵风给“吹”跑了。他的儿子姬郑也是忧心忡忡,按理说他是应该继承王位的,而且也是指日可待。但是因为周惠王再娶的王后视姬郑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为啥呢?还不是想让自己亲生的儿子继承王位。

这位姬郑的后母天天在周惠王耳朵边上“吹”歪风,说尽了姬郑的坏话。周惠王呢,重新立储的事也是不置可否。这可急坏了姬郑。随时到手的鸭子就飞了,这可咋整?但是没等到周惠王做出决断,就咽了气,这样就留下了一个隐患。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是)

姬郑的继母在宫廷里培植了相当的势力,再加上之前一直做的铺垫,姬郑有理由相信一场宫廷政变正在向自己袭来。儿子自己在周惠王去世后刚刚继承王位,明显立足不稳,实力不济,要是硬杠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齐桓公九合诸侯离不开连年征战

这时,他想到了齐桓公。他派人向齐桓公示好,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担心。齐桓公一琢磨,这废长立幼本就是歪理邪说,旁门左道,万万不可。于是聚集了八国的兵马在洛邑城外搞起来“军事演习”,此时周王室实在衰败的很,哪见得这种阵势。

一时间洛邑城外战马长嘶、旌旗招展,“杀声震天”。姬郑的后母看到这个阵势心里也明白了,就算是想“霸王硬上弓,估计也会落得个“孤家寡人”,搞不好还要生无葬身之地。再强大的实力面前,只能咽下这口“恶气”了。

姬郑此招甚妙,即拉拢了当时风头甚劲的齐桓公,又不流一滴血的避免了宫廷政变,自己也顺利的登上了王座,史称周襄王。

九合诸侯

就在周襄王登上周王之座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诸侯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史称葵丘之孟,这也是齐桓公九合诸侯最后一次的盟会。

各路大佬都到齐了

周襄王为了表达去年齐桓公相助“之恩”,专门派周王室公卿参加了此次大会,并赏赐祭肉、大络车和流苏龙旗。在会上大家高高兴兴的达成一致:参与此盟之国,开会之后言归于好。诸侯各国不可堵塞水源,不可囤积谷米,不可废长立幼,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妇人参政。说白了就是不能和上游的国家一同下游的国家闹别扭就把水源给断了,也不能囤积粮食,这时防止国与国对立的;不能废长立幼、不能让妾室当正室、不能让妇女参政就是保证各国能够顺利过渡权力,不要发生内乱。

大家歃血为盟,还搞了祭天仪式,将盟约写上玉盘。之后周天子的赏赐到了,齐桓公更有面了,在大会上周襄王的”圣旨“明确说了齐桓公德高望重、功劳盖世、年龄也大了,加赐一级赏格,不必跪拜行礼。这面太大了。

齐桓公的历史地位很明确

齐桓公却没有接受,规规矩矩的行了跪拜礼,接受了赏赐。之后,拿着象征着诸侯之首的白牛尾巴即兴发表获奖感言,最让他高兴的便是“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而且这九次会盟只有三次是穿着盔甲前来,六次都是穿布衣出席,这代表着形势稳定,他能够让天下太平。此时的齐桓公端得是风头一时无俩。

但是也有让齐桓公失望的事情,那便是他想效仿黄帝封禅,幸好旁边的管仲没被冲昏了头,提醒说这是天子才能做的事情,诸侯不能干。齐桓公还是比较“懂事”,既然不让就不让吧,反正老子已经是“无冕之王”了。

至此,春秋五霸第一位当之无愧,也毫无争议的霸主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