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什么意思(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指南 0 594

在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教学视频中,把安全感解释为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生活中很多例子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比如家庭主妇小A没有安全感,可能会对丈夫的加班应酬充满戒备,对经常叫丈夫喝酒的同事,或者与丈夫来往较多的女性存在敌意。可能在某天晚上,对接到电话到外出的丈夫发作,攻击需要外出加班或者应酬的丈夫。丈夫因此感受到不信任,觉得工作得不到支持还要被攻击,导致夫妻关系紧张。

安全感是什么意思(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如果换成是有足够安全感的小B,可能会对同样的情况有不同的反应。在丈夫需要外出加班应酬的情况下,表达对丈夫辛苦养家的肯定与感激,并用关心的方式提醒丈夫注意身体之类。丈夫得到这样的反馈,一般会在完成工作后尽快回家,回馈妻子的关心。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感受与反应,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那么,当觉察到自己有不安全感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呢?

这里仅从认知的角度来做一点阐述。

感到自己有不安全的感受产生的时候,比如另一半可能会抛弃自己;疫情可能会大爆发;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被欺负等等。

这是第一个关于安全感的认知,就是先去观察这个想法,意识到自己产生了不安全感。

首先承认自己的安全感低,这不是一个坏事情,不安全感会促使你对某件事做出思考,并且应对它。

在对事件做出反应的时候,需要感知到自己的不安全感只是一种感觉,不是现实。就是“另一半可能会抛弃自己;疫情可能会大爆发;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被欺负”这些都只是头脑中所担忧的想法。去跟自己确认“想法只是想法”,不要把想法当成事实去对待。

有的人会担心丈夫抛弃自己,就会对丈夫可能抛弃自己这件事情去作出反应。比如不信任对方,查看对方手机和行踪;或者是在关系中讨好和过度付出,丧失相处的边界等。

这些行为都是建立在丈夫可能会抛弃自己这个想法的认知之上的,就是把这个想法当成了一个诱导信号,通过各种行为不断去强化这个想法,反而让关系遭受挑战,促进所担心事件发生的可能。

这就是第二个关于安全感的认知:想法只是想法,可以放弃这个想法,不用对此做出反应;或者用其他积极的想法来取代它。

有的人同样也会担心丈夫抛弃自己,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并不会通过去盯紧对方或者过度付出的方式去从对方身上获得安全感,而是从提升自己出发,让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被抛弃也能够从容过好生活,这样就能减少被抛弃的焦虑,并且获得提升,是一个积极的应对方式。

另外,有的人会通过解读日常行为不断印证自己因为没安全感产生的信念。

比如丈夫没有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买礼物,就会怀疑丈夫是不是不爱自己了;领导今天说话的语气很重,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当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会把对方的一些行为解读成对自己的不欢迎和攻击。

这是第三个关于安全感的认知:缺乏安全感的很多信念,来自于你对行为的解读,并非事实本身。

丈夫没有买礼物,或许只是因为工作忙忘记了;领导说话语气很重,或许只是因为自身的情绪不佳;与别人相处中的敏感反应,或许只是因为每个人相处的方式有些不同。

既然身边的环境会让自己产生这么多的不安全感,同样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进行转变。这就是第四个关于安全感的认知:放弃改变总让自己感到不安全的环境,将其转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比如知道丈夫可能不会在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礼物,就在下次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提前给自己做好规划,想以怎样的方式度过,并在来临之前就做好联系和准备;

比如担心领导的情绪会影响到自己,就转而去思考如何才能降低这样的影响,学习情绪管理方法或者职场沟通技巧,甚至发展一些新的职业能力,脱离需要纠结领导态度的环境。

与人交往心理负担重,就可以去学习一些情商课程或者人际交往课程,当然也可以减少交往,发展更多可以独处的兴趣爱好。

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你总能找到一些相应的资源,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可以主动获取的资源及动力。

当可以安静下来思考,并且付诸行动,就会收获更多的能量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