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哪个对(天降大任与斯人也)

生活 0 601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哪个对(天降大任与斯人也)

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学语文,比我们当年学语文要轻松太多了:现在的学生,语文学习任务没能完成,屁事都没有;而以前的我们如果无法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那么问题就可能会非常严重。

二十多年前,语文老师阿泰(化名)让我们全文背诵《岳阳楼记》,不会背诵的同学留在教室不准吃午饭,要等到会背诵了才能离开教室去食堂领取饭盒吃饭。

于是,我们一批记性不怎么好的同学聚集在教室里疯狂背诵《岳阳楼记》,有些同学甚至用本地话的方式扯着喉咙背诵起来。经过半个小时左右撕心裂肺地“喊读”,大部分同学最终会熟练背诵《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

结果,当我们兴高采烈准备去学校食堂领取饭盒的时候,发现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饭盒不翼而飞。我们咨询食堂阿姨,人家一问三不知。没有办法,我们当天中午只能饿着肚子上课,整个下午肚子都在咕咕叫,当天下午的课几乎没听进去。

后来去黄厝同事家吃“戏饭”的时候,有几个人说出了的真相:这群当年就读初二、初三年级的“天工”(专门搞恶作剧团伙),他们在吃完午饭之后就把食堂炊具上剩余一些暂时没人领取的饭盒全部扔到学校的一口井中,他们说做完这种事情之后就浑身舒泰,心情愉快到了极致……这种反社会人格的渣滓,就不该有好下场!

看到同事家旁边有一块特别结实的板砖,我当时就萌生了一种大胆的想法。不过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还是理智战胜冲动,当年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就是饿了一顿饭而已,不就是一个饭盒被丢进井里而已?算了吧!

当年的那天下午,我们在饿肚子之后,阿泰老师觉得他自己做得特别正确,于是他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引经据典,引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句名言:“同学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换言之,我们不会背诵《岳阳楼记》,还吃劳什子的饭?还有什么脸吃午饭?

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但阿泰老师引用的这句话和语文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上的这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不过,如今的初中语文教材,那句话已经演变成“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斯人”变成了“是人”,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样改了之后,这个句子显得特别怪异。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

按照拼音输入法,貌似两个都是可以的;按照一些语文专家的说法就是,这两种用法都是可行的:“是”,既可以表示判断词汇,又可以表示代词“这”。所以,用“是人”没毛病;而“斯”也可以表示代词“这”。故此,在古代,“斯”和“是”在某种语境中是可以通用的。

从表达方式来进行判断,“斯人”更为口语化,“斯人”在影视剧中所用到的场景更广泛。对于现在年纪偏大的70后、80后而言,他们接触得更多的就是“斯人”而并非“是人”,所以那些说“天王老子来了也必须是‘斯人’”的人,十有八九是我这种年纪偏大的人。据网友透露,当年初中新课标必读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这一句,用的就是“斯人”。

但“是人”的应用范围貌似更广,不管是万历十八年刊本,还是朱熹《孟子集注》康熙59年刻本,或者是四库全书中的《孟子》,这一句千古名言用的都是“是人”。于是就有人大胆猜测,会不会是出版社在编辑教材的时候,在某一年印刷时出现了错误,当年一直没人发现,于是就按照这种“错误”的表述老师教了很多年,学生也学了很多年?之后又发现用“斯人”不妥,于是又悄悄改为“是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