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牛马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

生活 0 667

为什么牛马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平时所说的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常常用来比喻那些毫不相干的事情。世上万事万物,可为什么单单选取了风、马、牛这三个事物呢?有何典故呢?

这个成语的出处很容易查到,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强大,齐国成了各诸侯国的盟主。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样子,于是,齐桓公纠集一帮小弟对不听话的诸侯国东征西讨。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齐桓公集合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组成了联军准备进攻楚国。

楚成王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整军备战,一边派使者去质问齐桓公,这就是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源于这一次交战前的外交战。

现在在网上能查到的标准翻译(不管是度娘还是别的什么)是:

(僖公)四年春季,齐桓公率领各诸侯的联军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准备进攻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哪怕是我们两国走失的牛马也不会到达对方的境内。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

“风马牛不相及”真的是这么翻译的吗?

《管子·侈靡》中讲述上古帝喾之时天下安宁无事的情景时说:“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来足。故卿而不理,静也。”将放牧时牛马不越入对方地界作为安宁的象征。古代邻国之间常有以寻找走失的马牛为借口侵犯对方的事,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往刍或来牧之类常常是战争开衅的原因。”

“相”有双方面意涵,也有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动作意涵。”及“的意思很明了,就是到、碰头。结合语境和历史、地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齐国与楚国相距很远,毫无干系,齐国即使有走失的马牛,也跑不到我们楚国来,当然,楚国的马牛也不会跑到你齐国去。不过,在当时这句话里,“相”字应当是单方面动作的用法。

这就说明一个事实:马牛相及常常引起争战。古代的中原如此,草原游牧民族也如此,世界上也多如此。说白了,就是为发动战争寻找一个借口,所谓师出有名。美国入侵伊拉克,用一袋洗衣粉说那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洗衣粉就成了美国要寻找的“马牛”,不过至今美国在伊拉克也没能找到他们所说的“马牛”。

“风”的本义是“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引申为风俗、风气、风声等,古人认为音乐对人有教化作用,风又有了民歌、民谣义, 于是有了采风一说,即收集地方民歌。之后民歌又成为一种诗歌形式,于是“风”又成为一种文体。

与“相”、“及”这两个字相比,千百年来,学者们和普通百姓对“风马牛不相及”中关于“风”字的理解和诠释却简直成了一场官司,从东汉的服虔、西晋的杜预、唐朝的孔颖达、南宋的杨万里、明朝的汤显祖、明末清初的张岱,到近代的梁启超、鲁迅、邹韬奋等文人学士,以及当代的学者们,对风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主流版本。

一、“风”通 “放”

西晋杜预的《左传》注中,把“风”注释为“风逸”,“风”、“逸”同义连文。在“风马牛不相及"里的”风“是”放逸、走失“的意思。

“‘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绝不相干,虽牛马放逸,也无从相及。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齐楚相隔辽远, 即使马牛走失,也不能境内”。

——《成语熟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

“‘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

现代资料对成语的解释多沿用此条,指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

二、“牝牡相诱谓之风”

这是比较流行的解释,本自东汉的服虔或贾奎,按照《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

“风:牲畜公母相追逐;及:到,碰头。双方相距很远,马、牛发情也不会碰到。”

按照《辞海》的解释:

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不同类,不致相诱。

王力版《古代汉语》:

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风,放,指牝牡相诱,这是譬喻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就是说兽类雌雄称为风。成语的意思是说,虽然马牛走逸的原因是因为风——牝牡相诱,而齐楚两国相距遥远,纵使马和牛因发情而追逐奔跑,也不会跑入对方境内。而且,马与牛不同类,因而母马和公牛、公马和母牛不会凑到一起交配。马牛如此,何况人乎?借此比喻齐楚两国毫无关联,事物毫不相干。

三、风指向

牛和马遇到风就会开心地走起来,牛喜欢顺风走,这样耕地省力;马喜欢逆风走,这样跑起来鬃毛飞扬,十分酷炫。因此同样的一阵风吹来,两种兽会往相反的方向走去。牛走顺风、马走逆风,是说两国本来是向不同方向走的,两者没有什么关系,也不会发生冲突。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的俞琰、明朝的张岱等。

[明]周梦旸卷四“风马牛”条:

“记俞文豹有云:‘牛马见风则走,牛喜顺风,马喜逆风,南风则马南而牛北,北风则马北而牛南,相去遂远,正如楚处南海,齐处北海也,故曰不相及。此说优于杜注。"

[清]吴楚材《古文观止》:

牛走顺风,马走逆风,齐楚不相干也。

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断句,又产生一种全新的解释

近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这种解释论断源于断句。原文全句是:“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该解释认为,在春秋时代人们书写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一典故,原本是由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结果被春秋以降的后人们误作一句话的单句来理解了。“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应这样解读:“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而不是“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按照“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种理解,“风”就是风雨雷电的“风”,指的是空气流动的现象,而不是指“放逸、走失,或者兽类雌雄相诱,或者迎风顺风奔跑”的意思。

该说法认为,《左传》成书的春秋时期,马、牛应该是快速的交通工具,比马、牛速度更快的,非“风”莫属了。沿着这样的思路深究下去,原来《左传》的作者想要表达这样的意思:除了自然界的风以外,即使是像马、牛这样善于奔跑的动物也难以到达这么遥远的地方。

以现代汉语的眼光来看,“风”“马”“牛”是三个并列的名词,学术界对“风马牛不相及”的“风”字释义的争论由来已久,更有人戏称这个问题就像《三字经》那样古老,反正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事物间毫无关系”这个引申义。至于马牛为什么会走失,也许是因为春天到了,它们闻到了春天里恋爱的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