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全诗)

百科 0 760

鉴赏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全诗)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张继和当时很多文士一样,逃到当时政局比较安定江南即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了《枫桥夜泊》。

“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可以说,一切景语皆心语,一切景语皆心灵的投射。一切景语都是诗人心灵的选择或灵魂的虚拟,一切景象皆人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有人说,这句诗不真实,不符合现实。无需争论,正如秦观《踏沙行 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都属于因情设景或因意设境。“月落”暗示天色由明至暗,“乌啼”暗示悲伤,“霜满天”暗示极寒。这不正是张继此时此刻生命的至暗、至悲、至寒吗?

“江枫渔火对愁眠”,”正如我们读“乌啼”的第一感受就是乌鸦在鸣啼,至于从逻辑推理上看,“乌啼”还可能是乌啼镇也不管了,就按第一感觉来理解,也不影响对意境的体悟,对“江枫”,也无需论证,它就是江边的枫树,至于有人考证是“江桥村”也好,“枫桥”也罢,就按阅读的第一感受来解吧。更有人把“渔火”理解为儿时打鱼的伙伴,也不用理他。

“夜泊”“江枫”为暗,“渔火”为明,因“渔火”之明之亮,可见暗夜里的“江枫”,以“渔火”之明反衬夜之暗。面对“江枫渔火”之眠,实乃无眠,只有人生至暗,只有“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声衬静,环境凝固了,诗人似乎也安静了。

请注意,这“钟声”是“寒山寺”的钟声,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环境下听到的钟声,一个失意进士在这样的夜泊里才听到的钟声。这钟声是什么味道?我们只知道这是三个钟声经过搅拌融合的味道。经读者一阅读一咏唱,加上了读者生命的底色,那味道是各有其色,是每一个读者在张继的基础上叠加的味道。如果“我”的底色与张继相似,心底声音与张继同频,与张为知音,这个钟声和那三个钟声融合,方知张继的钟声之味道,这是“拈花一笑”的千古奇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