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快速打字(怎么能快速打字)

百科 0 536

怎样才能快速打字(怎么能快速打字)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572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写作脑科学》(上)

这本书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从脑科学的角度,教人们怎么写作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杨滢。她曾经在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担任顾问,也是一位在微博有着百万粉丝的脑科学博主。

写作不是应该由语文老师来教吗?为什么我们要听一位脑科学家来讲写作呢?作者说,这是因为,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更多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表达观点,这属于是微观写作的范畴。但是跟微观写作同样重要的,是快速写作,也就是怎么很快地写出一篇文章;还有宏观写作,也就是怎么让你的文章引人入胜。

对于已经走出校园,或身在职场的人们来说,快速写作和宏观写作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要想提升写作速度,我们就得找到一种大脑感觉舒服的写作方式;要想让文章引人入胜,我们就得了解哪些文章设计能触动读者的大脑反应。这些,都可以从脑科学中找到思路。

另外,作者还特意声明,这本书里提到的所有,跟写作有关的脑科学原理,都不仅适用于写作文、写文章、写小说等特定的写作场景,而是适用于所有跟内容创作有关的场景。比如电影、广告、课程,或者一段文案,一篇报告,等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我们写出的内容,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是很多人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内容创作的本质是探查人心。人们喜欢什么样的故事?故事该怎么编排?一段内容的起承转合该怎么把握节奏?某一处到底是要抒发感情、升华主题,还是要插科打诨、一笔略过?这些内容创作方法和技巧,涉及的都是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范畴。

不过,由于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医学仪器和脑成像研究方法还未诞生,所以“探查人心”的技巧就像讳莫如深的“黑魔法”,只有少数人能有幸掌握。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曾经只有最杰出的内容工匠能侦破的诀窍,就可以变成系统化的理论,供所有人学习。当我们知道了大脑吸收内容的喜好和规律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发现,进行“反向工程”,创作出大脑喜欢的内容。

今天,我们说一说,怎么快速写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写作最苦恼的一个问题,不是怎么把一段文字修改得更精彩,而是怎么从头写出一段文字来。万事开头难,很多人提起笔来思考大半天,却迟迟写不出一个字。这种现象也被叫做“空白页综合征”。而想要提升写作速度,关键的就是要克服这种“空白页综合征”。

从脑科学的角度,从一张空白页到一篇文章,这是一个极大的跨越,我们的大脑很难凭空在脑海里构建出一篇文章的全貌,然后把它落到纸上。所以,就需要我们把形成一篇文章的过程拆分成很多小环节,逐一去完成,最后形成一篇文章。这对我们的大脑来说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过程会更加轻松。

这个方法,在书里被叫做“皮亚杰建构”,名字听起来高深,其实很简单,就是指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务,逐一去解决,最后合成在一起,就完成了一个大的任务。就像教小孩画兔子,先要教他画圆形、椭圆、直线,然后再用这些几何形状拼接,就能完成简笔画。

按照“皮亚杰建构”的思路,书里把快速写出一篇文章,分解成这么几个步骤:写出关联的名词、搭配形容词、通过引经据典给文章立意、添加动词,最后是把所有成果串联成段落。

记不住没关系,听书文稿里有脑图,你可以保存备忘。下面咱们就一步一步展开来说。

第一步,是写出关联的名词。比如,要以“长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们先不要着急写句子,而是先想想,围绕着“长城”这个主题,有哪些相关的名词。比如,可以是山峰、山谷、信号、狼烟、战争。

接下来第二步,是给这些名词搭配形容词。比如,绵延万里的长城、层峦叠嶂的山峰、郁郁葱葱的山谷、宝贵的信号、四起的狼烟,还有残酷的战争。要注意的是,你一开始写出的那个形容词,可能不是最贴切的,但是没关系,先写下这一个,然后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再多写几个,最后从罗列出的这些当中,选出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

搭配了形容词之后,下一步就可以去确定文章或段落的立意了。立意怎么迅速确定呢?简单地说,立意要靠古人。作者幽默地说,中文难学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学史;中文好学的原因,也在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学史,因为所有的你能想到的角度,都被人写过了。

比如,关于“长城”,杜甫写过这样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时,信息是很宝贵的,信息传递是很重要的。杜甫的这个角度就可以成为这段文字的立意。

不光是古诗,像宋词、元曲、散文,还有成语,都可以。写作的积累在于读书,输出的积累在于输入。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平时要注重成语、诗词、典故的背诵和积累,这样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就像跳舞要做拉伸,练功要扎马步一样,这些都是必须勤练的基本功。

现在我们有了名词、形容词和立意,下一步是添加动词。作者说,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动词。因为人脑对动作特别敏感,而人们在看到动词时激活的大脑区域,跟直接看到或做动作时激活的大脑区域有重叠之处。这就意味着,我们听到或者看到动词,就会想象到动作。所以,有动词的文章,读起来更能触动人。

好的动词能恰如其分地把几个名词连起来,变成“句子的眼”。什么是“好的动词”呢?就是越具体越好,越动态越好。比如,“他痛苦地答应了”,就不如“他咬着牙红着眼睛点了头”;“我吃了冰激凌”就不如“我舔了舔冰激凌,又在嘴里咂了一下味道”。

我们还是以“长城”的主题为例,在其中一些名词的组合中间,都放一个有动态感的动词。比如,“长城—蜿蜒—山峰”“长城—蛰伏—山谷”“狼烟—传输—信号”,等等。

好,到这里,我们成文所需要的素材就基本齐全了,接下来,我们就把上面四步当中积累的素材,整合成一段文字。比如:

绵延万里的长城,蜿蜒在层峦叠嶂的山峰之上,也蛰伏于郁郁葱葱的山谷之中。冷兵器时代,长城是一座信号台。匈奴来袭,狼烟便四起。所以,长城传输的是战时最宝贵的东西:信息与情报。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战争最宝贵的就是信息,因此,长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这只是很简短的一个文字版本。你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更多的细节和延展性的思考,把它变成一篇更长的文章。另外,如果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个段落卡住的情况,也可以参考这几个步骤,快速写出一个段落。

总的来说,“皮亚杰建构”就像是给我们的写作过程提供了一根“拐杖”。如果你让一个不会行走的人直接跑到终点,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给他一根拐杖,让他每一步都有依靠地往前走,那么即使是原本走不动的人,也能稳当地到达终点。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写作脑科学》哈希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