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概括苏轼的一生(苏轼的生平)

百科 0 523

简单概括苏轼的一生(苏轼的生平)

苏氏家族的希望

1036年12月19日的这一天,对民众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对蜀地眉州的眉山县山沟里居住的苏氏家族来说,举家上下一片欢腾,这家的男主人苏洵和妻子程夫人喜悦程度要高出别人多倍。今天出生的孩子,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前三个夭折了,四娃为女。)男主人不曾想到,两年后欲出生的孩子与这个孩子和自己,将在未来中华的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仅此一例的被世人合称“三苏”。

童年及少年时的苏轼受祖父苏序、蜀地第一进士伯父苏涣和浪子父亲苏洵的影响,堪称的上是“德智体美劳”哪样都优秀的孩子王。七岁读书,八岁跟张易简道士学习,三年后接受母亲教育,十二岁时寻求功名的父亲归来对其亲教。并有了正式的学名“名轼,字子澹”,其父希望他不要才华外漏,不要心直口快。十七、十九、二十岁这三年,发生的这三件事:姐姐八娘的猝世、娶贤妻王弗、遇仕途贵人张方平,让苏轼的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也对他的命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和影响。

初试牛刀就高中

1056年春,苏洵怀揣着张方平写给欧阳修的举荐信,领着二子弃乡试,直接去京师开封参加六科考试,苏轼举人和进士试均第二,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考后正当沉侵在高兴之时,从眉山传来一个沉痛的消息——程夫人于1057年四月初八去世。他们“爷三”赶回老家料理夫人和母亲的丧事,并守制三年。1059年10月,老苏带领全家离开感情亦不深厚的家乡,搬往京城居住,他们父子三人已名闻天下,路上开心至极,走走停停,了解了民间疾苦,更增加了心中无限的责任感。到京师父子三人均通过吏部的典选和注拟等选官步骤后,吏部选派苏轼为河南福昌县主薄,其以要参加天子主持的制科考试为由,辞任不赴。在苏轼26岁(1061)这年,苏家兄弟顺利通过了制科考试。宋仁宗向曹皇后炫曰:“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之后任老苏曾经干过的职务大理评事。是年十二月,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

性子耿直惹人烦

初入仕途的苏判官,年纪轻性子直,嘴不把门,得罪了不少官场同僚,幸好有贤内助王弗的提醒和指点,令苏轼少犯了许多错误。在此任期内,他知晓了人间疾苦和官场礼仪,加深了与妻子的感情,也算人生得益满满。

1065年5月最信任和依赖的挚爱王弗突然去世,更不幸的是1066年4月五十八岁的父亲病故,朝廷上下无不痛惜,对苏轼的打击非同小可。是年六月,苏轼坐着朝廷派的官船护送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回籍安葬,依旧在家守制。守制期满后,苏轼又完成了人生中的大事,迎娶了自己的粉丝——王弗的堂妹王润之。1069年二月回京后,陷入了改革派王安石与保守派司马光的变法之争,得罪了背后有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党系,屡遭弹劾,万念俱灰下,请求神宗外调。经批准后,王安石为免后患,于1071年夏初把他调至杭州任通判。这一路走亲访友,游山玩水,在陈州与弟弟一家相聚,拜访了伯乐张方平、欧阳修,认识了张耒(苏门四学士),心情愉快收获满满。在杭州任期内对做官有过放弃、有过迷茫,经苏澈开导,念头打消,此后收获了一帮茶友、酒友、诗友和挚友(佛印、辩才法师、晁君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周邠、陈襄等),消极被动的组织了本州乡试,处理了与盐法相关的事务,两度去湖州视察堤岸工程。

心系群众万民赞

1075年至1078年在密州(山东诸城)和徐州任上,苏轼不但为世人留下了诸多诗作,还为百姓解决了蝗灾、兴修了水利、强化了治安、建议朝廷习武备战、筹集资金救济弃婴、亲领军民智退围徐州七十余天的水患。元丰元年(1078)二月初四,皇帝下诏表扬苏轼抗洪业绩。翌年三月,朝廷下旨,移知湖州(浙江湖州),离开时当地官吏、百姓无不伤感和依恋。人们用“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来歌颂苏轼业绩。

遭人诬陷坐监牢

王安石的二次罢相退居金陵,司马光闲居洛阳潜心撰写《资治通鉴》,朝廷中已无改革与保守的斗争。但权利纠纷越演越烈,并把矛头对准了远在湖州的苏轼,他虽不是朝野内的重权人物,可他实际上是文坛领袖,司马光倚重的人物,若司马光复相,他们日子将十分难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给苏轼扣了莫须有的“作诗辱骂当今圣上”的帽子,被关押在了御史台监狱。此案历史上又称“乌台诗案”。入狱期间得到政敌王安石等同僚和当今圣上的奶奶曹皇后的求情,过了一百三十余天牢狱日子的苏轼,在1079年底提前做出判决,贬至黄州(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与苏轼有书信来往的人员均得到了相应的处罚。

官职起伏苦作乐

四十六岁的苏轼到了黄州,参佛、交友、吟诗、酿酒,过着农耕无忧的幸福日子,自称东坡居士。此后又经历了兄弟俩陪皇帝读书,不堪党争乞求流放杭州治理西湖,又诏进京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继室王润之夫人病逝后,又乞求外放定州,之后数度被贬,惠州三年,海南三年。

文曲星的损落

元符三年(1100)五月,六十五岁的苏轼接到了诏书以琼州别驾廉州命令,七月又接到诏书“量移永州”。虽已习惯了朝廷诏令的折腾,但年数已高身体可吃不消,翌年五月病倒,六月上表告老,七月二十八日怀着诸多遗憾,他闭上了双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