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南狮和北狮的区别(南舞狮和北舞狮的区别)

百科 0 1433

舞狮南狮和北狮的区别(南舞狮和北舞狮的区别)

相传远古时候,人们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带,野兽出没,先民们常受其骚扰,农作物被破坏。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粮食丰收,先民们想出了“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鸣锣擂鼓,舞动狮子,夜间还燃起火把,以驱赶群兽。狮子于是成为了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过节都舞起狮子庆贺祝愿。

中国是舞狮的发源地,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大约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较多,其中南狮和北狮的分类法是以风格和流派来分的。

大体来讲,南北狮的差异可用“南狮重意 北狮重技”来概括。

"南狮"就是俗称的佛山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南狮中表现的主要是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历尽艰险取得胜利。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

随着锣鼓的节奏, 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时候的狮子在人们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时而威风凛凛,怒视邪恶;时而谦恭有礼,憨厚善良,逗人喜爱。

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可以说南狮是重"意"的舞法。

北狮是盛行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一种汉族传统舞狮技术。北狮与南狮的构造形状和起舞技术都有显著的不同,北狮比较著名的计有安徽的青狮,河北保定的双狮。

北狮起源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以武士即主人之敏捷矫健之身段相配合,来表现狮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动地刻划出武士之机智及风趣,予人一种美好振奋的享受。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不同平凡的兽类。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甚至表演者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予人真实之感。

北方狮子表演时共需舞员三人,一人舞狮前身(即狮头),一人舞狮后身(即狮尾),另一个饰武士,领导起舞。

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舞持球翻腾滚确,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卜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俾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为上乘舞技。

图:天堂寨舞狮子迎春

据民间传说,狮子原叫白虎神,它能为人们消灾避邪,给人带来吉祥,带来好运。因此,每年春节,各家各户都早早地准备好鞭炮、香烟、喜糖,封好喜钱,等候狮子到家拜年。

狮子表演分为玩桌子和玩地拍子。玩一张桌子,叫豆腐钉;玩三张桌子,叫过龙门架;玩七张桌子叫过双龙门架;玩十张桌子叫走长蛇阵;玩十几张桌子,甚至玩二十几张桌子,叫高空舞狮。

狮子舞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舞狮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之一。

拾遗君(lantiancaoy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