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姓(姓氏钩怎么写)

百科 0 977

勾为越之祖姓,起源于夏六世少康时期。《越绝书》载:"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守禹冢",并载无余封土为"勾余、勾无"两地。勾余即今宁波地区,勾无,可能是指古吴地区(即今杭嘉湖一带)。

浙江在《山海经》中为"三天子都"之地,天子都,应该是指炎黄两帝(祠庙)宗立时期(即王权、国域、统一制度、统一度量衡等时期),姓氏封地的链接为都治天下(即一统范围)。

由于宁波占着7000一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与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居住邑址历史,杭州占着5200一4200年前"良渚文化"与中国最早的城群出土地址历史,一个清晰的泰古历史域连因而分明凸现:即浙江的地域史,链结着中原的豫、鲁、陕5600一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史。这使得中国人的"历史文化长河链"非常地完整,因为中原也有4000年前的夏城遗址和3500年前的殷城遗址出土。

勾姓(姓氏钩怎么写)

只是其中的夏文化特色不够明显。但是相关夏文化的口碑遗存,却是从东到西(山东尧都、四川天府之国),从南到北(浙江舜丘禹冢、甘肃炎黄两陵)都有存在。

其实夏在书载上春秋时期书就已存在。如著名的有《山海经》(传大荒经为大禹所著)、《尚书》(有虞国传)、《易经》(最早的天文学)、《汲冢记》(最早的夏至楚详事书)等。当然传说中的夏前书其实也有,如《黄帝历》、《玉女真经》、《道德经》等都是,只是被后人承继版更改过了。

即依个人观点看来,我们的考证路或者走错了。独立的夏文化有可能不存在,因为传说中的中华文明5000年,而5000年前已是河姆渡文化的未年(中国最早的初级人类文明)、良渚文化的初年(中国最早的象征中级文明的城群遗址)。

由于良渚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的源链点(高温素陶、玉骨制件等重要文化要素大体相同),故夏文化时期,应该就是龙山文化延伸时期。其实从浙江的新石器时代出土遗址来看,龙山文化的覆盖层实际都到3500年前,那时已是殷商文化的早期层了(注:殷商文化初成于约3700年前)。

即传说中的夏文化(4000一3500年前)这500年,可能是被考古学家们故意留出来的(注:目前中国的所有早期文化出土,都在4000年前时统一而止)。但中国的青铜时代实际早在4000年前(四川、陕西为典型)就很先进了,故四川的夏文化,会不会是个有效的突破口?

所以在《史记》的《三代世表》中,司马迁故意保留了不同史料的另类说法:即以"黄帝世"为纪年,禹是黄帝的耳孙(炎帝的孙子,炎黄是兄弟),周武王发、殷帝纣、夏帝傑是黄帝的十七世到二十世。

这个可能是最原始的一种真实了。古代人男子多18岁时结婚(女子15岁时称为"及笄"准备出嫁),平均20岁为"一代人"的话,则夏傑、商汤、周武王发,他们三个可能生活在同一个的百年里(历史观念就完全不同了)。

夏被商号武、殷被周号武,是横式替代而非纵式替代?横或即同一时期,故文化会有共性。即夏代在4000一3500年不假,但实际就是龙山文化的延伸。他们覆盖了浙徽苏的良渚文化域后,因此产生了大禹政权(南、北大都归并时期),所以才会有陕稷与鲁启争夺夏帝位事件。

即夏文化的起源也可能是在鲁苏浙之地衍生,故鲁有尧都之历史(见《后汉书》中地名),浙有舜丘、禹冢、少康庶子于越等传说(见《山海经》、《越绝书》等)。

故浙江的"大里"(大禹故里三过山,故称"大隐"),"上皇、履夏、上虞、会稽山、勾余山"等地名,无疑是河姆渡文化域后的续存,是龙山文化时期中夏文化的口碑遗存。因为勾余为越祖来自夏少康时期,当然殷末周古公的勾吴之国一事,也是承续夏少康之后的勾越宗意。

故《越绝书》中吴王、越王都是宗周者。勾践大越后不称王而称伯(宗周元王为州土天子),不过是殷末时周古公勾吴之国的一个回归(勾为越宗之姓由来已久,源自少康封庶子无余为君有勾余、勾无两个封地)。

故历史上吴越常为同宗,如勾余为君郡(吴王寿梦四子名字之一)、勾余为都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彰伯功之城)等。它们的共同文化特点仍与鸟图腾亲近(7000前凤、鸷部落文化遗传),如出土的越王剑中,就有勾践号鸠。

(注:本文观点为非信史,故引证时请以正统出版物为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