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和影响(简述董仲舒的思想)

百科 0 932

他是一个老师,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他刻苦好学,曾"三年不窥园",以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著名。他年轻的时候一直在乡里教书,积累了很多的声望。所以景帝时,被朝廷征召,担任博士官。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先后三次对策,进献著名的"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被释放后任胶西王相国,自此以后不再言灾异之事。元狩二年以病老辞归,专门从事著述。著作有《举贤良对策》3篇,见于《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决事》10卷和《春秋繁露》17卷82篇。

董仲舒的思想和影响(简述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学的春秋公羊派大师。汉代今文经学立有十四博士,但没有一个学派能够像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那样受到汉代统治者的重视,久居统治地位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公羊春秋学适应了汉代统一国家的需要。

《春秋公羊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据说与子夏有关(见《四库全书总目?公羊春秋注疏》)。公羊春秋派认为,孔子依据鲁史作的《春秋》,虽然文字简略,却常常用一两个字表示褒贬,有"大义"存乎其中,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的来源,颇像现在网络上的各种引语。

《春秋公羊传》从《春秋》的词句中把这些"大义"发掘出来加以阐明。它重在发挥"微言大义",而不是像《左传》那样重在补充翔实的史料。

《春秋》的最末一条记载:"(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的解释是:"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是平实地把"西狩获麟"这件事说清楚。《公羊传》的解释则不同: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釆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这一连串追问没有一句是从史实出发,而完全陷入推测猜想。这种解释可以说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但又不是无谓的文字游戏。《公羊传》认为麟是"仁兽",又说有王者出现时麟才出现,麟就成了新出现的王者的"符命"。

按照《公羊传》的意思,这新受命的王者就是孔子,麟就是孔子的"受命之符"。但麟一出现就被猎人打死了,表明孔子事实上不能成为王者。所以接着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于是作《春秋》,"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在汉代的公羊学派看来,这"后圣"自然是汉代帝王,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载了一个年月,没有什么深意。《公羊传》却认为这几个字包含着很深的道理,说: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照此解释,"元年春王正月"这六个字每一个字都有重大意义,六个字先后的摆法都大有讲究,它们表示拥护天下统一于王("大一统")的大道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个根据就是《公羊传》对《春秋》的看法,而且把公羊学派对《春秋》的这个理解进一步引申开来,说成古今天下的普遍适用的道理,用来作为汉代统一封建国家的理论依据。

与"大一统"有关的是《公羊传》的"夷狄""中国"观念。《春秋》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郄(xì)。晋师败绩。"《公羊传》对这一记载发表议论说:

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按照公羊派的看法,"大夫不敌君"是《春秋》的一条"书法",而这个记载却违背常例写了晋大夫荀林父的名氏,是有特别含义的。这个反常的记载表示孔子"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就是说这样记载包含着贬抑晋为"夷狄",褒扬楚庄王为"中国"的大道理。

为什么贬晋褒楚呢?因为晋的作为失去了"中国"文明精神;而楚庄王师出有名,打败了郑国不取其地,打败了晋军又哀怜晋国的士兵,则体现了"中国"的道德文化。董仲舒也说:"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 他从中引申出中国"国格"的概念,他要求统治者的作为"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强调"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这是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比前人的"夷夏之辨"先进的地方。

以上便是对董仲舒这个人和他的思想进行的概括。他的理论之所以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就在于《春秋公羊传》对微言大义的延伸性阐述。所以《公羊传》治的好,就意味着其理论的解释力强,能够为新政策提供完满的解释。

汉武帝就是一位有为君主,为了推动自己的政治改革,汉武帝才重对董仲舒大加重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这些思想才得以深刻地影响汉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

东方国学原创 作者:儒行道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