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是什么意思(尧字的意思)

百科 0 983

尧舜禹,被认为是古之至圣;唐尧虞舜夏禹,又被称为三个朝代的创始人。那么,这三个人为何以这三个字为名;这三个汉字的本义什么。

“尧舜禹”这三个字最早见于哪儿。

咱们只能根据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古文献等“真凭实据”来判断,其实可能还更早,不过暂时无法证实了。

尧舜是什么意思(尧字的意思)

“尧”,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这个字。在编号为“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之上。就是说,距今3000年以上了。

“禹”,金文中有这个字。目前知道最早的,是载于遂公盨铭文之中。这是西周中期“遂国”国君的青铜鼎器,约在公元前900年前后(周孝王或夷王年间),距今2900年左右。铭文中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随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叔夷(尸)钟”铭文也有记载:“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此器为齐灵公(?—前554年)所有,距今至少2500年。同时代的秦景公(?—前537年)“秦公簋”铭文中说:“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迹”,距今也不少于2500年。

“舜”,孔子《论语》里,多次讲到。比如《述而第七》:“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他的生卒为前551-前479,可以证明,距今2500年前,已经有了“舜”字。

据说,孔子修订过《尚书》,这部书里对尧舜禹皆有记述。史上,对《尚书》真伪争讼不断。2008年11月,清华简整理成果逐渐发布,证明《古文尚书》确系伪作。清华简中整理出的《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的遗训,里面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意思是,舜出身民间,求取中道。能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内外施政总能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这段话,恰好与孔子所言,以及《今文尚书》记载相互印证。清华简当写成于战国中期,且带有明显楚国文字特点。但可以证明,周初的公元前10世纪,距今2900年左右,已有了“舜”字。

隋公盨

“尧舜禹”这三个字的本义。

关于“尧”,徐中舒先生认为,甲骨文里的这个字,从双土,从兀,与小篆前的古文字形略同。他也引了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意思是表示对这个解释的赞同。徐先生对甲骨文中“尧”字的释义是:“人名或国族名”。

关于“舜”,《说文》说是一种叫“藑茅”的草本植物。《诗经.郑风》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传》说:“舜,木槿也”——也是草本植物。清代段玉裁讲,舜是俊的同音假借字,并说,山海经以俊为舜。古籍中,称舜为帝俊者不在少数。《说文》对俊的解释,是“才过千人也”——千里挑一的人才。

关于“禹”,《说文》的注解是:“禹,虫也”。顾颉刚先生在上世纪初表达自己“疑古”了观点。还在一封信里引了《说文》作为证据。后来鲁迅在故事新编里,亦以“大禹是条虫”讽刺他。段玉裁说:禹,“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他的意思是,这个字的本义就是虫,禹取了这个名字,文人们就躲躲闪闪的不提这个字的本义了。

清华简

“尧舜禹”怎么就成了尧舜禹的名字。

这件事,其实是比较难以给出准确答案的——文献上没有记载,是爹妈给起的名儿,还是自己选的?较难定论。

段玉裁做过考证,他说:“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白虎通曰,尧犹峣峣。峣峣,至高之貌。……尧之言至高也。舜,山海经作俊。俊之言至大也。皆生时臣民所称之号,非谥也”。

段氏讲了这样几个意思——第一,尧,是至高;舜是至大。第二,尧通峣峣,(班固的)白虎通可以证明;舜是俊的同音假借字,山海经里称舜为帝俊,俊的含义是至大。第三,尧舜之名(号)是生前臣民如此称之,并非后来的谥号。

他说的第三个意思,大约是对的——没发现后世给尧舜禹封进谥号的文献记载。第二个意思大约也是对的,从训诂角度讲,的确可以这样解释。至于他讲的第一个意思,多少有一些牵强,也多少有点儿拍给之圣贤马屁的意思,怎么不解释禹呢?大约实在不好解释,所以也就闭口不提了。

古时候对于帝王,很讲究谥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初谥文皇帝;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再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继续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实,他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然后又逼迫他爹唐高祖李渊退位,由他即位,改元贞观——还要谥为“孝”皇帝,真是够讽刺的了。

幸好尧舜禹不是这样。尧舜,还生活于部落联盟时期——古国时代,他们是部落联盟的共主,虽有威望,但还不至于下人和后人对他们吹吹拍拍。大禹尽管自他或者他的儿子启开创了王国时代,也还没有形成谥号这种习俗和制度——据王国维等人对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号这种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高位之人,据其生平,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

关于“姓、氏、名”的系统化“理论”,也应该形成于西周,这看看甲骨文中历代商王,多以“甲乙丙丁”称之,就可以知道了——至少在商代,叫什么名,还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普通黎民也有了姓,但叫什么名字,很长时间里都不讲究,随机性很强。例如,曾经于北方各地,男孩叫狗剩儿,女孩叫鸭蛋儿的不在少数。本人原来一个同事,姓王,出生时太奶奶八十二岁。按照那里的习俗,取名叫“王八十二”,这找谁说理去?

其实,古时候的帝王,其实也差不多。商代开国君王叫成汤;周代文王叫昌,武王叫发;秦始皇叫政;汉太祖叫邦。如果不是谥号,帝王们的名,和平常人一样,只是个“记号”,随机性很强。 尧舜禹,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大禹他爹还叫鲧呢?难道是条鱼不成?尤其是上古时期,一些人的名,是很奇怪的。

他们那个时候有没有文字很难说,可能叫了这个音——因为语言早就有了,是第一性的,后来有了文字,人们找一个适合的同音字作为他们的名,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没必要去在这上面花过多精力考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