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王昌龄解释(_采莲曲_唐王昌龄的古诗)

百科 0 464
注 释 荷叶罗裙一色裁: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向脸两边开: 芙蓉:指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采莲曲王昌龄解释(_采莲曲_唐王昌龄的古诗)

闻歌始觉有人来: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译 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 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而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

相关推荐: